近年来,因为智能手机等上网设备在国内的普及,网络上各类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得惊人,特别是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只要在网络上一出现就会铺天盖地流传出去。据统计,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食品安全领域正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由此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食品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正常消费判断,也损害了食品企业形象,影响行业良性发展,是很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
概括来看,食品安全谣言不外乎以下4种形式:一、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二、偷换概念,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危言耸听;三、旧闻翻炒,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改头换面,进行新一轮炒作;四、在打趣调侃中歪曲事实,在潜移默化中给消费者造成消极负面的认知。因此,在今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本版归纳总结了若干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以及专业解读,粉碎这些给我们大家带来不安的食品谣言。希望借助这些理性的解读能让我们消费者拨云见日,远离食品安全谣言的侵害。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题为《食盐里面添加亚铁!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的文章提到,“国产食盐里面有种可怕的添加剂——亚铁”,烹饪食物的时候,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分解成这种剧毒物质,在10秒钟内能使人丧失意志,几分钟内可以毒死一人。
亚铁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常作为抗结剂添加在食盐当中,长期食用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我国在盐中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可当作抗结剂使用的一共有5种,即亚铁、亚铁、柠檬酸铁铵、二氧化硅和硅酸钙。
食盐使用抗结剂主要是防止结块。使用哪一种抗结剂,主要是看重它的价格实惠公道且效果好。
亚铁是低毒物质,按照我国国家标准的规定,食盐中的抗结剂以亚铁氰根计,含量不允许超出每公斤10毫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专家委员会的评估数据,亚铁要造成健康危害,成年人至少每天要摄入1.5毫克。那么如果按照我国标准规定的量来推算的线克左右的食盐,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盐达到20克的话,就已经很咸了。而且在亚铁里面,氰根跟铁离子结合,它的结合力非常强,结合得很紧密,所以它化学性质很稳定,不会释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近日,一则“低钠盐就是高钾盐,会引发高钾血症”的传言,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这是一则2016年的谣言,今年再次被翻出。
摄入盐过多是导致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卫生部门有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为13.4克,超过标准1倍多,农村地区更是高达16.5克。盐摄入量下降后,饭菜又太淡了,为了口感好,有的家庭忍不住还是选咸回去了。怎样能兼顾健康和美味呢?在政府的推广及媒体的宣传下,目前大部分民众已普遍接纳了低钠盐,低钠盐绝不是“夺命盐”。
有报道称,如果雪糕贮存时达不到所需贮存温度,会引起结构变化,甚至产生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如可溶性毒蛋白及胺类等。
专家表示,有可溶性蛋白但没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说法。蛋白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蛋白质发生变质,分解出有害的其他物质,如富含蛋白质的鸡蛋、牛奶等变质,分解出硫化物;二是蛋白质会吸引细菌大量繁殖,吃了含这些有害菌的食物,很可能导致胃肠道疾病;三是一些人会对蛋白质过敏。雪糕融化再冻,最可能会影响健康的是冷藏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引发细菌过量繁殖,这和蛋白并没关系。因此,建议买雪糕时首先要看是否在保质期内,包装有没有破损,通常应选择外形完好的雪糕,避免给细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机。
“打针西瓜”是指网上流传的被注射了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之后,又经人工催熟的西瓜。这个内容的谣言几乎每年西瓜上市的季节都会被翻出来一次,真是“经久不衰”啊。
给西瓜打针有多难?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一般的针头根本打不进去,因为里面是实心的。如果你用力强行打进去,也只有针头路过的地方能渗进去一点,而且瓜瓤很快就会烂掉。有人说自己确实看到有人在给西瓜打针,其实可以去了解一下那是在哪个生长阶段打的,因为那很可能仅仅是给西瓜打生长调节剂而已。
近期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中,有人展示他煮过面条之后,锅内会出现黏乎乎的东西,据此猜测面条里加了塑化剂或者某种“胶”,产生“面条加了塑化剂”的谣言,并声称此种胶对人体有害。
塑化剂虽然不能吃,但价格也比面粉贵多了。面条里面可以加黄原胶,但那是微生物发酵淀粉得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实际上,水洗出来的东西是面筋,成分以蛋白质为主。
面条能燃烧是因为里面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其实绝大多数食物都能燃烧,因为蛋白质、糖类(包括淀粉)、脂肪都是可燃的,只要温度高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即可燃烧,并发出焦煳的味道。这是正常的。
今年2月以来,“紫菜居然是塑料做的,这些黑心的商家,转起来,让更多人知道”的谣言在网上广泛传播,一时舆论哗然。在造成花了钱的人食品安全恐慌的同时,“塑料紫菜”谣言也给紫菜销售、加工和养殖的产业链带来重创。
2月23日前后,网上开始流传“塑料粉丝”的视频。视频中,一名女子从某品牌粉丝中抓出一把,随后用火点燃,在粉丝燃烧的过程中,女子表示烧起来这么快,并且还有难闻的味道,一定是塑料做的。
实际情况是,紫菜藻体呈膜状,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塑料制成。紫菜和塑料薄膜差异较大,但由于工艺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开,有的不好撕开,不能简单通过不好撕断定是不是紫菜,还是需要科学检测。
粉丝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水,淀粉本身就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含碳氢元素,所以易燃,一般干粉丝都是可燃烧的。光凭能否燃烧来判定真假粉丝,不靠谱。
网上还经常有谣传消费者买到了假鸡蛋,有的蛋黄像橡皮一样有弹性,有的颜色异常,等等。
有人在网络上声称能人造鸡蛋,还有视频为证,使用的是海藻酸钠、氯化钙等原料。有高校学生实践了一下,似乎真的能做出来,但是后来有媒体记者暗访,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目的是吸引别人去“拜师学艺”,学费不菲而且“关键技术”还保密。其他的还有个视频是批量做假鸡蛋的,实际上,那不过是恶搞的玩具,电子商务平台上都有卖的,也比鸡蛋贵得多。
其实人造鸡蛋根本没办法实现,光鸡蛋壳就很难模仿,比如有气孔、有气室、有卵膜。网上流传的制作流程与工艺挺复杂,一天也做不出几个,这样的成本和产出,有造假的必要吗?
网上一个关于“塑料大米”的视频被疯转,视频中显示有人正在把废塑料塞进一个轰鸣的机器,拉成丝线一样的东西,然后又通过另一台机器,切成了小颗粒。于是视频发布者就说,这是用塑料在造假大米。
实际上,这些塑料的颗粒是工业原料,不是大米。一方面是由于颗粒形状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家比大米贵得多,随便一种塑料颗粒都比大米价格贵!最便宜的聚丙烯颗粒也比大米贵好几倍,如果是聚乙烯或者聚四氟乙烯,就更贵了。
其实,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塑料颗粒机”就会发现,视频中生产“塑料大米”的机器正是专门的“塑料颗粒机”。不过,之前确实有出口的大米被发现装的是塑料颗粒,是因为当地禁止塑料进口,只好以大米报关蒙混过去。(实习记者安慧娟整理)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联系我们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