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ejujiaj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ejujiaj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ejujiaj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ejujiaj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历山街道沂河头村_Bwin必赢国际官网_Bwin必赢国际体育官网线路
欢迎来访必赢bwin体育!

打造流通物联网服务商行业标杆

主营:所有种类塑料制品、水果筐、周转筐、电商筐、折叠筐等

定制电话:(贺经理)

135-4815-3868

  • 产品介绍
  • 产品视频

  沂河头村,位于历山街道办事处驻地东 10公里,沂河与饮马河交汇处。东临饮马河,西接黄家宅村,南濒沂河,北依南张良村,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 6930.6 亩,其中耕地 1495.5 亩、园地 1300.5 亩、林地 420.25 亩、草地 741.45 亩、城镇村级工矿用地 1322.85 亩、交通运输用地497.1 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614.1 亩、其他用地 538.8 亩。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林果和劳务输出为主。2022 年,全村共有 684 户、1883 口人。汉族、土家族两个民族和谐共处,有宋、秦、桑、李、郑、徐等 19 个姓氏,以宋姓居多。

  沂河头村,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 (1457—1464),已有 560 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隶属沂水县。民国初年,属沂水县八区张良社。1934年,撤销区、社设乡,属沂水县悦庄乡。1936年,属沂水县八区悦庄乡。1944 年 5 月,沂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沂源县青龙区悦庄乡。1950 年,属沂源县第三区。1955 年,属悦庄区。1956 年,属沂源县悦庄区张良社。1958 年,成立悦庄人民公社,隶属悦庄人民公社。1965 年,悦庄人民公社改称悦庄区,隶属悦庄区。1968 年,悦庄区复称悦庄人民公社,属悦庄人民公社。1984 年,悦庄区,属悦庄区。1985 年,改称悦庄镇,属悦庄镇。2011 年,属沂源经济开发区。2016 年,属悦庄镇。2021 年,属历山街道。

  该村地处沂河与饮马河交汇处,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新中国成立前,山岭地主要种植绿豆、豇豆、红小豆、黍子、荞麦、芝麻等小杂粮,平洼地种植高粱、谷子、地瓜、棉花、桑、麻,少量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新中国成立后,小麦、玉米、地瓜的种植培养面积逐年增加。1956 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村民将土地、树木、农具、房舍入社。1958 年,成立人民公社,沂河头大队下辖17 个生产小队,小队有耕牛,及独轮小推车、抬筐、粪篓、犁、耙等农具;大队成立集体食堂,农户不用自己做饭,统一到食堂吃饭,增加家庭妇女劳动力 180 余个。1958 年,成立植树造林队,在柏子山栽植柏树、花椒树等,封山造林 160 亩。

  1964 年,大队成立 30 余人林业队,在黄菠萝建果园 60 亩,栽植国光、金帅、红星等苹果树2000 余棵,盛果期年产苹果 20 万余斤,村集体收入 4000 余元。在东岭栽植杏树、枣树、梨树等果树 40 余亩,村集体年收入 5000 余元。

  1968—1972 年,在野马道建立 1 处扬水站,扩大土地灌溉面积 1500 亩,粮食每亩年增收 100多斤。

  1977 年,全大队劳力,和管区“山河连”民兵一道,用时一年治理淤泥河小流域 2000 余米,河道取直筑堰,水汪填土造地,在疏通河道的同时,增加土地 10 余亩。同年冬,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在西北岭整造“大寨田”,男女社员用铁镐、铁锨刨石铲土,筐抬车推,至 1978 年,利用两个冬季整造标准“大寨田”60 余亩,年增产小麦 2.5 万余斤、玉米 3 万余斤。

  1982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在种粮的同时,每户种植 1 亩黄烟,户均收入 3000余元。1986 年,在东洼建山楂园 12 亩。1989年,农业产业体系调整,村民开始发展葡萄、桃、苹果、西瓜、草莓、韭菜等水果和蔬菜经济作物,种植培养面积 300 余亩。草莓销往平邑、东营;西瓜近销淄川、临淄,远销苏北、泰州等地,全村每年实现收入 120 万余元。

  1990 年 , 全 村 开 展 玉 米 育 种 , 每 年 育 种1350 亩,收获高质量种子 50 万余斤,县种子站以每斤 1.2 元价格收购,总收入 60 万余元,3 年内对外推广种植培养面积 22 万亩。

  2012 年始,村庄借助紧邻县城优势,发展瓜果、蔬菜种植,每年人均收入在 1.5 万元以上。

  沂河头村是蒙阴、临朐、青州的通商之道。清代、民国年间的副食品作坊有酿酒坊、豆腐坊、馍馍坊、煎饼坊等,为来往客商提供生活便利。清光绪年间,宋毓周成立“协合堂”,主要以酿酒为主,带动部分农户开展副食品加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1963 年,成立食品加工业、柳编业等手工副业作坊 3 处,安排劳动力 30 余人,大队集体经济增收 200~300 元。1966 年,大队购买 1140 型柴油机,购置钢磨、粉碎机,添置弹花机、压花机、榨油机,安排劳动力 9 人,大队每年增收400 余元。大队及生产小队成立修理家具组、编席组、缝纫组、玉米皮编制组、馍馍坊、挂面坊等,安置劳动力 50 余人,集体年收入 800 余元。

  1969 年,承揽县水泥厂石料开采、运输业务,100 余名劳动力开采、运送石料,集体经济年收入4000 余元,社员个人年增收 100~200 元。

  2012 年,劳动力输出 500 余人,年人均收入4 万元左右;30 余人从事废品回收,年人均收入3 万~8 万元。2021 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年收入 20 万元。

  1962 年,历经 3 年困难,农民开展生产自救,集体养殖耕牛 50 余头、山羊绵羊 300 余只,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 300 余元。1964 年,在东岭果园建猪圈 12 间,养猪 20 多头,猪圈肥料成为果园主要土肥来源。

  1987 年,在东洼发展百亩桑园,全村养蚕户增至 190 多户,每年三季养蚕,年收入 18 万余元。

  1996 年以来,随着肉类价格持续上涨,该村村民发展多处养殖场。其中宋以芳养殖母猪并经营猪饲料业务;宋以华养殖母猪、仔猪育肥,自主经营肥猪屠宰销售业务;宋忠海的养羊、宋尚军的养鸡规模较大。

  2005 年,青兰高速公路征地 310 亩,村集体收入土地征收补偿费 1200 万元。2010 年,沂蒙山花生油厂、锦隆达厂等征地 80 亩,村集体收入土地征收补偿费 432 万元。2011 年,修建南外环路征地18 亩,村集体收入土地征收补偿费 97.2 万元。2013年,瑞阳制药工业园区征地 517 亩,村集体收入土地征收补偿费 2792 万元。2015 年,饮马河路征地70 亩,村集体收入土地征收补偿费 378 万元。2017年,食品产业园征地 188 亩,村集体收入土地征收补偿费 1015.2 万元。2020 年,湿地公园征地 169亩,村集体收入土地征收补偿费 980.2 万元。

  学前教育1958 年,大队办起托儿班,先后由赵学凤、宋传梅、桑大花、孙会庆负责。1973年,沂河完小建立附属育红班,宋传玉负责。2000 年,合并到管区幼儿园。2001 年,建立沂河幼儿园,2023 年撤销。

  中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前,教育以私塾为主,范围较小,宋洪范是最后一位私塾先生。

  1944 年,沂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无固定小学教师有曾照林等人。1959 年,成立沂河完小,设 1—5 年级 5 个教学班,40 余名学生,吴树松任校长,教师有马祥恩、赵世坤等人。1962年,沂南县籍教师王福德、昌乐县籍教师赵世坤到沂河完小任教,在校学生 70 余人。1967 年,成立沂河联合初中,设初一、初二 2 个教学班,每班 20 余名学生,宋传利任校长,教师有宋传书、秦元德等人。1970 年,小学与联中分开,秦元宾任小学校长,小学教师有宋传厚、秦贞湖等人。1973 年,因学生增加,采用半日班教育,即学生分为上午班和下午班,校长是王洪英,教师有郑功来、桑学湖等人。1976 年,在小学内增设“戴帽初中班”。1984 年,初中班合并到沂河联中。2002 年,集资办学,盖教室 9 口,成立沂河头完全小学。2005 年,沂河头完小合并到悦庄镇中心小学。

  成人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识字扫盲,王洪英是负责人,小水村宋传甫任扫盲教师。1975 年,基本扫除文盲。

  1995 年,成立沂河头农民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学校,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农闲季节培训,村民提高农业管理技能。2000年,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终端,对村民进行普法、农村政策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960 年,宋传会考入山东省煤矿学院机电系,是该村第一名大学生。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共有 450 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 17 人获得硕士学位、2 人获得博士学位。1980 年,宋以兰考入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是该村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前后,宋洪彪开设药铺,主治外科。1958 年,悦庄医院在该大队开设中医诊所,卫生员有秦光学等人。1968 年,开办村级合作医疗,卫生员是徐德玉。1975 年,组建大队卫生室,徐德玉、秦贞兰、陈京高为“赤脚医生”。2005 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4 年,推行城镇和乡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21 年,村民参保率达到 100%。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成立戏班子,自排、自演、自教、自娱,演出戏剧 《打渔杀家》《空城计》 等。1965 年,成立 50 人的闹元宵队,“玩十五”跑旱船与杂技结合,出演 100 余场次。1967年,成立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及三句半、快板书、歌曲演唱、自编小剧等节目,每年演出十余场。秦贞合、宋传梅合演剧目 《老两口意见有分歧》,参加县级文化会演获奖。

  该村地处沂河北岸,在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土地未得到一定效果灌溉。20 世纪 60 年代后,该大队组织社员修灌区、建扬水站。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打深井,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有效利用,该村土地全部得到灌溉,农作物抗旱保收能力提高。

  1968—1972 年,在野马道建扬水站 1 处,灌溉农田面积约 1500 亩,粮食每亩年增收 100 多斤。1970 年,为扩大水浇地面积,建设拱形桥式灌渠,路渠两用,全长 1000 余米,拱桥每孔跨度 3~16 米,高 2~4 米,总宽 1 米,70 多名工匠耗时 2 年建成。该渠连接田庄水库北干渠,使该大队西部农田得到一定效果灌溉。后称为电灌渡槽桥,尚保存完好。

  1980 年,在北岭后坡打井深 13 米、直径 6米大口井 1 眼,配建一级扬水站,灌溉土地 150余亩。1985 年,在西山子打深井 1 眼,井深 200余米,饮水浇灌两用。1989 年,改建北岭后大口井为方形水池,长 70 米、宽 30 米、水深 5 米,并建北沟二级扬水站,增加灌溉土地 30 余亩。

  2002 年,在北沟打深井 1 眼。2016 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现节水灌溉面积 600 亩。在沂河边小南湖,节能电灌管道延伸,铺设管道2000 余米,灌溉土地 150 余亩。

  1993 年,以义务工形式修建南张良村南至沂河头村连村路 2500 米,将沙土泥泞道路变为水泥路。1998 年,投资 20 余万元,修建江沟东、山子前便民路 1500 米。2003 年,投资 50 余万元,硬化连村路 2000 米、村中路 1000 余米。2006 年,投资 60 余万元,硬化村北、村中、村南道路 5000米。2007 年,投资 34 万元,硬化西岭路 1100 米。2008 年,投资 12 万元,硬化北岭道路 500 米。

  2013 年,投资 70 余万元,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硬化面积 2.6 万平方米,完成硬化“户户通”工程。2015 年,投资 18 万元,拓宽生产路 4 条,总长 2100 米。投资 10 余万元,建花池30 余个,栽植冬青、黄杨、樱花、月季花等绿化树木 3.5 万株,绿化面积 1 万余平方米。2016年,投资 12 万元,安装路灯 160 盏、监控 25处,实现村域内亮化、监控全覆盖。建立文化一条街 500 米,绘制、粉刷文化墙 600 余平方米。配备专职保洁员 6 名,建立垃圾投放点 7 处、垃圾桶 80 个,污水管道开挖 1800 余米,保持村内大街小巷环境整洁卫生。

  1988 年,在沂河边打饮水井 1 眼,井深 170余米。1993 年,在饮马河边打井径 5 米、水深 4米大口井 1 眼,村民用上自来水。2009 年,投资30 余万元,东岭深井配套,建立净化水厂,村民吃上纯净水。2018 年,连接县自来水管网,实现自来水户户通,村民饮用自来水村里每人每年报销 15 立方米水费。投资 10 万余元,购置进化设施 1 套,村民免费饮用净化水。

  2004 年,投资 4000 元更换篮球架,建成村内第一个灯光篮球场。2005 年,投资 20 余万元,扩建村文化广场 1500 平方米。2014 年,文化广场铺设大理石砖 572 平方米,增设单杠、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 13 件 (套)。2018 年,在西岭增建文化广场 1 处,面积 1100 平方米。2020 年,在文化广场新建凉亭 1 个。2021 年,在村南岭新建文化广场 1 处,面积 200 平方米,配备凉亭、棋盘、牌桌等娱乐设施,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005 年,村集体利用征地补偿款存入财政,每年利息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支出。2006 年开始,每年春节,向村民发放每人 200~700 元的过节费。“五保户”每年 1800 元生活补助。重阳节为 70 岁以上老人发放大米、面粉和花生油等。2019 年开始,每年组织“爱在重阳,尊老敬老”百人水饺宴。

  2009 年开始,村集体为村民代缴有线电视收视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缴费每年集体给予补助。

  2010 年,投资 15 万元,建成车库 30 个。2017 年,在村东建设占地 8 亩公墓 1 处,村民去世后免费安葬。2020 年,全村完成 286 户旱厕改造,315 户实现“电代煤”改造;全村 32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21 年,新建碾棚 5个,建设便民澡堂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70 岁以上老人免费洗澡,其他村民半价洗浴。2022 年,该村村民城镇和乡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98%。

  2023 年 2 月,建成“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 1 处,内设“长者食堂”、便民澡堂、公共卫生间,功能设施齐全,“长者食堂”每日 200 多人就餐,提升村民幸福感。

  1947 年,该村成立党小组,桑大松、秦光江先后任党小组负责人。1949 年,成立村党支部,宋传世任党支部书记。

  2021 年 7 月,宋以永、桑大来、宋传安、宋传旺、宋传贵、秦贞武 6 人获颁“光荣在党 50年”纪念章。

  2010 年,被沂源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全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2017 年,沂源县委组织部评为四星级基层党组织。2019 年,沂源县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始建于 1908 年,桑姓家族出资在村庄南建立,碑文主要记载修建情况。石碑正面似镜见物影,背面刻有出资人、修建情况、修建日期等碑文。石碑无存。

  村庄西,一巨石上凿有约半米见方的石孔,名曰“旗杆窝子”,立旗之用,建于 1914 年。旗杆窝子无存。

  1913 年,为挡“毛子”,村民在村西堆土筑建围墙,围墙高近 2 米,围子内径为 330 米。村庄改造时拆除。

  1927 年,在柏山子山顶建围子,石头垒成,高 3—4 米、宽 2 米、长 1500 余米。墙上有垛口,用于抛石和射击。围子西北留一门便于进出,围内建有房屋数间,平常备粮食和水。一经发现匪情,全村人可躲进围子。保存基本完好。

  1929 年,修建围墙,留有东、西、南、北四门。设有炮台、射击口,围墙高 3.3 米、宽 1 米,抵御外敌侵扰。南门处墙基尚存。筑建村庄围墙时,建有 4 个门楼,门楼高 9米,纺锤形,鱼鳞瓦房顶,楼底部用长 2 米、宽 1米的青石条砌成。楼为2 层,下层是东西过道,中有木梁,过道的两侧有门洞,进洞攀登至上层。上层是一个平台,平台四周的城墙上有瞭望口、炮台、射击孔、杠杆炮。外门是 4 寸榆木板,铁皮护边,闭门加横杠,外人没办法进入楼内。外墙门口两侧长石上,东刻有“尚武”,西刻有“德胜”。

  1930 年,在村东建一座石桥,两岸条石垒墙,河中条石桥墩,桥面是似白非白巨石板,故称“花石桥”。仅存石板。

  建村初期,村内栽植国槐十几棵。其中,两棵历史最长久,距今已有 500 余年历史。村庄北岭顶国槐树高 5 米、树干 2 米,树冠遮阴 20 多平方米。东有一杈跨越南北路,形似门槛,为行人挡雨遮阳,南北商客在树下歇脚。20 世纪 70年代初期被山火烧毁。

  村南方宅遗址,始建年代不详,由方姓家族出资修建,方宅有房屋几十间,是典型四合院。当时,方员外有耕牛九头、土地几十亩,育有一女,生活富裕。人曰:方家南湖为毗邻,耕牛戏水见迷云。如今筑坝湖荡漾,碧水潋滟寻故人。其宅毁于洪水,遗址仅存瓦片。

  村东有 1 眼古井,始建于清代,口径 1 米见方,井台用青石条砌成。1992 年前,全村 80%的人、畜用水都取于此井。井台光滑如镜,井口壁井绳磨出的痕迹清晰可见。此井尚完好。

  通往北岭的条石路,于清代末年建成,宽约2 米,中间用青石条铺成,光滑平整。此路尽头立有石碑:正面刻有“永垂不朽”,背面刻有出资者姓名和捐资额数。

  位于村南的山子前的山坡地上,分布着面积约 2300 平方米化石点,现仍有动物化石暴露,镶嵌在一红土与砾石胶结成块的砾岩中,化石种属较多,分布集中且体型较大,化石石化程度高,暴露在外的化石已出现风化现象。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曾记录出土有肿骨鹿、三趾马及纳马象下颌骨及牙齿化石。

  柏山子山崖南,有一水潭,水潭边有一平台,叫“钓鱼台”。柏山子有一浅洞穴,似女人小脚,故名“老婆脚洞”。山崖中下部有一山泉,平时水流平稳,汛期水流湍急,名“汛时泉”。二道山崖北有小洞穴,可容 3 人,洞顶平展,常年湿润,有水滴下,乳石如盅,名“滴水洞”。

  据 《桑氏家谱》 记载“明天顺年间,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地处沂河源头而取此名。

  村庄最初在淤泥河、饮马河、沂河交汇处,村名早先叫“三碰头”。1911 年,沂河发洪水,淹没宅院,退水后村庄新建于西坡,面对沂河,取名“沂河头”。先有桑、秦,后续宋家。桑氏先祖,明天顺年间祖居沂河头,秦氏先祖逃荒定居此村,宋氏兄弟从小水村迁往沂河头,购不毛之地村东涝洼,洪水淤积泥土成地,作物五谷丰登,使宋氏家族兴旺,子孙满堂成大户,故有“先有桑、秦,后续宋家”之说。

  1946 年,桑大松、李德芝、宋传圣、宋以永、秦光礼等组成 12 人支前小队,运送前线急需物资和帮助救治伤员,先后转战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等,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1947 年 7 月,南麻战役期间,战地医院进驻沂河头村,村民主动腾出房屋,供医务人员和伤病员居住,分别驻在宋家、桑家、郑家等 20余户人家,伤员在此简单治疗后转入后方医院。

  1948 年 4 月,飞机高空抛下 3 颗炸弹,毁坏房屋几十间,秦姓妻子和另一秦家长子被炸死。

  1947 年 1 月 1 日,鲁中区党委机关报—— 《鲁中大众》 报,刊载沂河头村老农民秦文卿写给正在前线作战儿子秦光友的一封家书。信的全文如下:

  光友儿:听咱庄出常备民夫的说,你在前线一切都很顺利、健康,我心里很高兴。关于在家里分到土地,得到翻身的情形,我已经早写信告诉你了,请你不用挂念。这是咱第一个翻身年,我一定要好好地过一过。你在前方,要加紧锻炼本事,打个漂亮仗,来做庆贺新年的礼物,好保住咱这个家当。祝全体健康!

  在沂河头村,隔沂河相望的东岸,有一座好几丈高的山崖叫月亮崖,崖上有一洞,叫插花洞,流传着一个美妙的故事。

  有一户方姓夫妻迁至沂河头安家落户,从此,这里便有了第一户人家。当时,沂河是一条小河沟,可景色却美极了,清清的溪水犹如一条银链,自西曲折流向远方。小河两岸土地肥沃,勤劳善良的方家夫妻终日辛勤劳作,几年工夫就成了有名的大户,加上方家善结人缘,这里很快成为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并把村子叫沂河头。

  方家尽管很富足,可惜膝下无子女倒成了一块心病。一天来了一位道人,方员外为此求道人测算,道人说:“何时河东岸的崖上有了月亮,你便得‘千金’,她可是你唯一的女儿。”说完道人就不见了。东边山崖上出月亮?怎会是呢!但又不得不信,于是方家每到晚上就望着山崖盼着出月亮。

  有一年大旱,地里的庄稼旱得都要冒烟了,小河里的水都断流了,只有崖下残存一汪清水,成了全村的救命水。方员外一贯积德行善,便出资开挖这汪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水潭,帮助村民渡过缺水难关。3 月 15 日晚,月亮刚刚升上天空,方员外到水潭边散步,猛地发现对面山崖上出现一个圆圆的月亮。他又惊又喜,仔仔细细地观察,原来是天上的月亮经水面反射到对面的山崖上。说来还真灵验,就在这一年,方夫人生了个千金,被方员外视为掌上明珠。从此,人称此崖为月亮崖。一晃数年,小千金长成了大姑娘,村民们为感谢方家的善举,把月亮崖上的山洞修成绣房,让方小姐在洞里绣花,并取名为“插花洞”。斗转星移,已是几百年,每当月圆之夜,月亮映到崖上时,有人还能听到“插花洞”里方小姐和她的丫鬟们的嬉笑声呢。

客服

电话

13548153868
135-4815-3868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扫码添加微信
顶部
13548153868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3548153868
添加微信好友, 详细了解产品
知道了